手術現場。
紅網時刻9月17日訊(通訊員 馬麗)9月14日下午,三真康復醫院梅溪湖院區的醫護團隊在B超引導下,成功為膽管癌術后2年、體重只有55斤的患者經股靜脈置入PICC導管。
患者梁女士(化名),今年62歲,2年前被確診為膽管癌,并立即做了手術。術后兩年來,李女士一直在與病魔抗爭,在多家醫院接受放射性治療。長期的放療,導致她暴瘦40多斤,本來棱角分明的臉,也因為流失膠原蛋白,顯得憔悴又虛弱。
9月14日上午,梁女士因近一周出現厭食、解黑便、腹脹等癥狀,轉入三真康復醫院梅溪湖院區。入院后,因梁女士病情較重,治療刻不容緩,而評估她的上肢外周靜脈條件極差,要經上肢行PICC置管的可能性為零。
正當責任護士一籌莫展之際,三真康復醫院梅溪湖院區康復治療團隊經過仔細評估、與主管醫生討論及充分的利弊分析后,決定從梁女士的股靜脈置入PICC導管。當天下午,在取得患者和家屬的同意后,護理部副主任張玲玲將梁女士安置在PICC專用置管室,為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股靜脈PICC置管術。
在與患者聊天溝通的過程中,評估血管,測量長度,鋪單,消毒,全神貫注的穿刺,當導管順利的送達預定的長度,撤導絲,固定……歷經20分鐘,護理部副主任張玲玲在助手的配合下嫻熟地完成置管,置管后行腹部正位攝片,導管頭端位于下腔靜脈腰1~2椎體水平,成功為梁女士建立了一條安全有效的輸液通路。
PICC置管通常從上肢肘部或肘上置入,下肢靜脈穿刺因易誤入動脈,因此對穿刺要求很高。一般臨床上遇到部分肺癌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發生上腔靜脈綜合征時,才會采用。這類患者是要避免在上肢建立靜脈通路的,因為上腔靜脈受阻后,壓力增高,血液速度明顯減慢,藥物在局部靜脈內濃度增高,對血管壁的刺激加大,從而導致血栓形成和靜脈炎的發生,加重頭面部、頸部、胸部水腫。
對于他們而言,只有選擇從下肢輸液。但是,下肢靜脈瓣多,如果患者臥床時間又長,下肢血液回流緩慢,加上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發生靜脈炎較上肢血管高,以及藥物外滲給他們帶來的損害更難以恢復。
所以,利用B超引導下從下肢上置入PICC導管,可作為癌癥并發上腔靜脈綜合征化療患者的首選靜脈通道。它能有效的避免藥物腐蝕及外滲、避免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也保證輸液治療順利完成,降低靜脈穿刺的工作量。同時,還讓帶管期間病人的活動不受限制,靜脈輸液時病人只需將大腿內側的褲子縫線拆開或穿短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