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腦卒中(腦梗死、腦出血)
在人群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發病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患者出現肢體癱瘓、吞咽困難、
言語不清等功能障礙。
患者和家屬很容易陷入
迷茫、混亂、焦慮的狀態中,
有的對治療急于求成、
有的頹廢萎靡……
今天,
真真總結了腦卒中患者
康復路上的五個“坑”,
掉進這些坑,就很可能讓
卒中患者出現
胳膊 “挎籃” 走路“劃圈"
的異常運動模式。
病情穩定了再做康復
卒中后康復的最佳時間是在發病后6個月以內。患者發病后只要生命體征平穩,癥狀體征不再進展,應盡早按照醫生們制訂的個體化、循序漸進的方案,接受康復治療。
腦卒中輕到中度患者,在發病后24小時可以進行床邊康復訓練。
把患者照顧得“無微不至”
在醫院常常看到,一些患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床上坐起來需要搬,上輪椅需要抱。有些家屬和患者認為,得病了應該好好“養著”。其實,無微不至的照顧會成為患者生活自理的“攔路虎”。
很大一部分患者通過短時間康復指導,就能夠獨立完成吃飯、起身、挪動等日常生活動作。一些癱瘓重、認知差的患者,只要科學規范堅持康復,在反復訓練后,多數也能夠達到自理或者半自理。
活動越多好得越快
常常聽到家屬埋怨病人“你就是太懶了,必須得刻苦鍛煉”,誰誰就是自己拼命練好的等等。
事實并非如此,腦卒中發病后,由于損傷了中樞神經,患者出現上肢屈肌占優勢,下肢伸肌占優勢的異常運動模式。在沒有專業治療團隊指導下“苦練”,反而會強化異常運動模式阻礙正常運動模式。
這也是很多腦卒中患者留有胳膊 “挎籃”,走路“劃圈”“補零”等后遺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訓練矯正必須強制
肢體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及主動活動貫穿于腦卒中患者的整個恢復期。臨床上,常見一些患者和家屬,希望通過“強制性”訓練或矯正,“幫助”患者恢復到病前的肢體狀態,這是非常錯誤和危險的。
腦卒中患者康復期間,關節活動不能超越正常活動范圍,同時要格外注意活動角度和方向的把握,否則不僅會引起疼痛,還會導致韌帶斷裂、關節腔內慢性炎癥。許多偏癱患者自己鍛煉后,出現“肩膀疼”“手腫手疼”“大胯疼”等問題,而這些可以通過早期康復指導、規范訓練避免。
多多練習就能越走越利索
絕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和家屬的心態是一開始擔心焦慮,病情穩定后,又會期待盡快恢復行走等功能。很多心急的患者都要求家屬攙扶自己在醫院的走廊里,扶著扶手練習站立,緩慢步行。他們常認為康復過程是家屬攙扶著行走→自己扶著扶手行走→獨立步行。
這種康復觀念也是“坑”,掉進去,影響后半生。特別是有些患者,在還不具備獨立坐、站能力的時候,就想練走,不僅容易摔倒受傷,還極有可能導致軀體、關節不可逆損傷。
這好比家長攙扶五六個月大嬰兒站起來走路。強行的步行訓練不僅不會幫助患者,反而會出現膝關節過伸,就是邁步時膝蓋咯噔響不受控制、“劃圈”步態、健腿過度負重導致關節或肌肉疼痛。而這些通過正確的康復指導和訓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真康復,讓康復之路更輕松
三真康復是湘雅醫學院及湖南中醫藥大學等六所院校(康復治療、全科、護理專業)的教學醫院。
三真康復是全國異地醫保聯網結算醫院,醫療康復、工傷康復、殘疾人康復協議醫院,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康復醫院30強。
三真康復致力于幫助每一位患者緩解病痛、改善功能障礙,提高生活品質,健康快樂回歸家庭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