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7月23日訊 說起康復,很多人已然不再陌生,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康復的必要性。但什么時間開展康復治療才好,還是有不少人不清楚,像很多中風患者,往往等到肢體功能障礙影響到生活質量了才到醫院尋求幫助,以至于后期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良好的康復效果。
在中風后出現了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吞咽障礙等后遺癥,近日,長沙77歲的魏娭毑通過2個月的努力恢復了行走能力,實現了生活自理。娭毑做對了什么才得以順利康復?
出院前,魏娭毑已經可以獨立步行。
01
在本該開心慶祝的“喜壽之年”,不想突然中風,長沙的魏桂湘娭毑(化名)一度以為自己會撐不過去這道“坎”。
因家人送醫及時,突發腦梗死后,魏娭毑得以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溶栓治療,保住了性命。本以為生命得以保全后只要盡快康復就好,不成想,住院期間魏娭毑又并發了嚴重的肺部感染,被轉至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治療。經有效治療,魏娭毑病情好轉,但遺留有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吞咽障礙、言語障礙等腦卒中后遺癥,留置胃管和尿管。為求康復治療,家人將其轉到長沙三真康復醫院書院路院區。
入院后,三真醫護康團隊對其進行了精準評估,結合其想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復目標,制定了中西醫結合的階梯性康復治療方案。
魏娭毑在進行坐位平衡訓練。
起初,因長期臥床,魏娭毑無論是體力還是精氣神都非常差,尤其是做主動訓練時容易因疲勞而倦怠。鼓勵加引導,康復團隊堅持不懈地調動娭毑的積極性,循序漸進地加強康復訓練難度和強度,隨著康復訓練成果的顯現,娭毑配合度越來越高,每次堅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間,針對其右上肢軟癱狀態,局部循環差,康復團隊在和家屬溝通后,邀請了中醫康復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周喜友會診,并行針灸、手指點穴、督脈拔罐等治療,以益氣活血、疏通經絡。
第一周,經康復治療師評估達到經口進食標準后,魏娭毑拔除了胃管,實現了“吃飯自由”;第三周,魏娭毑已經可以在攙扶下行走約150米,遂改平衡功能訓練為站立平衡訓練,并增加作業治療、氦氖激光照射,以促進其右上肢及手功能康復;第六周,魏娭毑可以脫離輔助器,在監護下獨立行走;第八周,娭毑可以完全獨立行走,上下樓梯。
魏娭毑在進行上下樓梯訓練。
從開始來時的郁郁寡歡,到現如今滿臉笑容,通過2個月的努力,魏娭毑恢復了步行能力,實現了基本生活自理,這讓家屬非常欣慰:“之前她怕自己會就這樣癱在床上等死,也怕拖累我們,總是唉聲嘆氣。現在自己能走路了,吃飯上廁所都可以自己來,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所以特別感謝三真康復醫院的醫護人員,讓我們一家人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
02
中風,醫學上稱之為腦卒中,是一種常見又非常可怕的神經系統疾病。中風的死亡率超過20%,致殘率高達75%,也就是說,幸運地得以保全生命后,近八成的存活者會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而其中,又會有約40%的人嚴重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以,一旦中風,不僅對于患者個人是沉重的打擊,對家庭和社會也將造成沉重的負擔。
(圖片來自網絡,僅作公益科普宣傳,如侵刪)
那中風后還能恢復到中風前的狀態嗎?“中風后能不能恢復,能恢復到什么程度,沒有絕對的答案,這得取決于中風腦損傷的部位、范圍、程度,還有介入康復的時機、康復治療的規范性,病人自身體質狀況、自身的參與度還有努力的程度等等。”長沙三真康復醫院書院路院區副院長、副主任醫師朱銳炫表示,要想取得好的康復效果,關鍵在于“早期康復+堅持康復”。“魏娭毑的中風后遺癥相對不少患者來說是較輕的,例如同樣是一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魏娭毑的右上肢軟癱,但右下肢可自主運動,這與她在重癥監護室即接受了早期康復介入有很大關系。”
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復介入,可改善或減少腦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礙,獲得最佳的功能水平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朱銳炫提醒中風患者家屬,不要等到患者功能受限到一定程度,甚至無法生活自理時,才來尋求康復的幫助。“康復介入越早,患者恢復越好,還可以縮短康復時間,降低醫療費用。”
同時,康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達到能夠完全自理甚至“恢復如初”的程度,需要持續、科學地進行康復鍛煉,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月至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老年人中風后的恢復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需要家屬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但是大家一定要堅定信心,只要堅持正確的康復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能一定會恢復得越來越好。”
本文轉載自紅網,附原文鏈接:
https://moment.rednet.cn/pc/nograb/646841/67/1412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