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1月2日訊醫生也會得糖尿病?是的,你沒看錯。事實上,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工作強度大且工作時間不規律,不少醫生同樣也會受到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困擾。那么,當醫生患上糖尿病后,會怎么做?
01
25歲的小戴(化名)是湖南長沙一名基層醫生。今年3月初,他發現自己近一兩個月總感覺很渴、口干、容易餓。察覺情況不對的他自測了餐后空腹血糖測驗,結果顯示達到了25mmol/L!被這個結果嚇到的他趕緊請同事幫忙復測了隨機血糖,測得隨機血糖19.1mmol/L。
作為一名醫生,他深知這個結果預示著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但年紀輕輕就患上需要終身服藥的慢性病,讓他很難接受這個現實。抱著僥幸心理,他來到三真糖尿病康復館進行復查。經復查,小戴空腹血糖為15.96mmol/L,綜合前幾次檢測結果,他確診為糖尿病。這個結果讓小戴深受打擊。
“糖尿病不是絕癥,而且初發1-2年內的糖友的胰腺功能是有很大概率被修復的,修復好之后就不需要終身服藥。”三真糖尿病康復館館長陳立祥安慰和鼓勵小戴積極接受綜合治療,爭取早日逆轉。
02
在對小戴進行全面評估后,三真糖尿病康復館團隊認為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飲食無控制,三餐無規律;二是其飲食結構不合理,高油高碳低膳食纖維飲食攝入多;三是沒有運動習慣,體型偏胖。在評估基礎上,結合小戴的工作生活實際情況,康復團隊為其制定了包括胰島功能修復治療、中藥調理、精準飲食、有氧運動、抗阻運動等在內的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為易于小戴堅持,康復團隊讓他佩戴了動態血糖監測儀,不需要天天扎手指就可以對血糖進行實時監測,既便于醫師根據其血糖變化調整用藥及飲食干預方案,又不影響小戴正常工作。在其后期的飲食方案中,逐步加入對其血糖影響不高的水果,保證他能繼續享受“舌尖上的美味”。除了飲食,運動方案上也選擇了小戴易于堅持的方式和強度——每天晚餐后跑步半小時或者打羽毛球1個小時。
經過治療,兩個月后,小戴的體重下降8斤,肌肉量增加,胰島素由住院期間的最大劑量80U/天逐步減至完全停掉,保留二甲雙胍片500mg(一天三次),正常平衡飲食;治療到第85天時,停掉二甲雙胍片后,小戴的空腹血糖在5—6mmol/L之間,餐后血糖基本控制在6—8mmol/L之間,實現停針停藥,獲得2型糖尿病的緩解。
目前,離治療結束已過去數月,小戴依舊在堅持治療期間的健康生活方式,沒有打針和吃藥,血糖保持在正常值范圍內。
03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各種并發癥。但控制血糖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生活上要自律,飲食要合理控制,運動要科學且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糖友容易放棄或者懈怠。”陳立祥介紹,糖尿病是一種因“生活方式”病了才導致的疾病,短期的治療可以幫助糖友修復胰島B細胞功能,實現減藥甚至停藥后空腹血糖達標,但要長期保持住少吃藥、不吃藥控制住血糖,在糖尿病逆轉治療過程中,患者對于健康管理的依從性也非常關鍵,需要患者積極配合醫師指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吃、喝、玩、樂、養、藥”六步控糖法
醫學上,關于糖尿病治療,一直倡導“五駕馬車”:飲食控制、運動管理、藥物治療、教育和自我監測管理。但在實際執行中,存在難操作、難落地,患者難理解、難堅持等弊端。通過數十年的摸索,三真糖尿病康復館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綜合、連續、簡單易學的“吃、喝、玩、樂、養、藥”六步控糖法,幫助糖友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易于堅持。
“一些糖友以為生活健康管理就意味飲食上就要被嚴格控制,只能吃粗糧青菜,還要天天運動,這樣會很累很辛苦,還沒開始就已經打退堂鼓。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陳立祥解釋,要控制血糖確實需要“少吃多動”,但飲食結構同樣需要多樣化,關鍵是吃的量要合適,運動建議每天有規律的進行,但運動的時間、量和強度應根據個體情況而定。“其實,在健康管理師的督導下建立起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后,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身體健康后,你會更具活力,更有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也會激發你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堅持。”
本文轉載自紅網,附原文鏈接:
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55/94/1322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