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是人體主要的負重關節之一,很多疾病均可累及。髖關節術后護理和康復與手術技術一樣,對關節功能恢復是非常重要的。
(1)髖關節手術后宜取平臥位,患肢伸直防止屈髖畸形。應用皮牽引或矯形鞋,避免肢體旋轉時產生疼痛。術后24~48小時拔除引流管(化膿性炎癥切開引流除外)。
(2)因髖關節手術者多為老年人,術后應鼓勵咳痰,坐位深呼吸或拍背。多量飲水以沖洗泌尿系統,防止感染。應用海綿墊或氣圈,輔以腰骶部、粗隆部皮膚按摩,防止褥瘡。應用硬性便器時,應防止皮膚擦傷。
(3)早期屈、伸運動膝、踝關節,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防止肢體腫脹及深部靜脈形成血栓。必要時應用足底靜脈泵。
(4)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3天,開始主動髖關節屈伸練習和伸直位內、外旋練習。逐漸過渡至坐位、站立位功能鍛煉,應用習步架或借助床頭作部分負重,直至用雙拐、單拐、手杖及獨立行走。
(5)股骨頸骨折術后,因股骨頭血運差愈合困難甚至發生缺血性壞死。可在術后3~4周扶雙拐不負重下床活動。6個月后如局部無疼痛,走路無跛行,拍片骨折愈合后棄拐。在骨折未愈合期間,避免盤腿動作,防止骨折移位或內固定物脫出、失效。
髖關節術后應定期復查X線片,觀察假體位置,及時發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并給予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