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是骨科常見的一種病,風濕病的含義一般是指與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免疫性疾病,它主要累及心臟和關節,常伴有發熱。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指這類關節炎,而各種原因所致的骨關節、肌肉、肌腱、韌帶、滑囊等多種組織的病變,則不應包括在風濕病的范圍。
風濕病人發病前1~3周常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而后出現發熱、關節炎、心臟炎、皮下小結和環形紅斑。關節炎在急性期的發生率為75%,典型的表現為游走性關節,由一個關節轉移到另一個關節,其特點多為肘、膝、髖、踝、肩、腕等大關節且對稱發生,關節局部紅、腫、熱、痛,但不化膿。肩關節常被累及,并擴展至肩峰下滑囊和肱二頭肌腱的腱鞘。一般急性炎癥癥狀持續2~4周消退,一個關節癥狀消退,另一個關節的癥狀又可出現,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的。急性炎癥消退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但常反復發作,有時伴發心臟炎。血象中的白細胞可增高,抗“O”陽性,血沉增快。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以全身治療為主,包括休息,保暖和避免潮濕寒冷。口服腸溶阿司匹林常有效,其他吲哚美辛、布洛芬也可用,必要時可應用激素,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可同時應用,以治療存在的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