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風濕活動反復發作,除引起關節腫痛外,嚴重的是易侵犯心臟,并發風濕性心肌炎或使心瓣膜損害而形成風濕性心臟病。因此,認真地防治風濕性關節炎,預防并發癥,是十分重要的。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表現早有描述,加上歷代中醫學家的不斷積累經驗以使用中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臨床上只要辨證準確,通常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中醫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將其列為痹癥范疇,合用方劑和藥物因臨床大夫各自用藥習慣,變化較多,但治療方法一般是一致的。中醫將本病辨證分為三型:
1.溫熱型:多見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和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期,表現為起病急驟,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拒按,關節活動不便,遇冷痛減,并伴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多弦數或滑數,治法上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2.風寒濕型:見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非風濕活動期,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關節不利,痛無定處或固定不移,疼痛劇烈,遇寒加重,得熱痛減,關節腫脹或麻木不仁,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脈弦緊或弦緩,治法上應祛風散寒、利濕通絡。
3.痰濕瘀血型:見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見于病程較長,關節抽掣刺痛,肢麻,行動不便;甚則疼痛難忍,手足筋脈拘急,舌淡、苔白滑而膩,脈沉弦或沉緩無力。治法上又當益氣活血,利濕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