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經濟負擔“五高”特點。
近年來中風發病率不斷增高,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
中風:死亡率全球第一的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可能罹患腦卒中,在我國,每年有240萬人新發腦卒中,160萬人死于腦卒中相關的疾病。并且,腦卒中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青年人依然有很高的發病率。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中風風險也十分突出。在中風的兩大類別中,中國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6倍,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這7 個危險因素或將致缺血性腦卒中死亡人數持續上升
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的占比非常大,占到了70%到80%左右。
近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腦與類腦智能轉化研究所、上海市麻醉與腦功能調節重點實驗室熊利澤教授團隊首次針對全球缺血性卒中疾病死亡負擔及其可歸因危險因素進行了回顧性總結和前瞻性預測,研究結果發表在 Neurology 上。
(論文截圖)
該研究系統總結了 1990 年至 2019 年 30 年間全球 204 個國家和地區的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死亡負擔,結果顯示,1990 年至 2019 年,全球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死亡人數從 204 萬增加到 329 萬,預計到 2030 年將進一步增加到 490 萬。
在社會人口學指數(SDI)水平低的不發達地區,年輕人缺血性卒中的增加趨勢更明顯,男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負擔高于女性,女性下降趨勢更明顯,這種差異在未來可能會繼續增加。
同時,對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死亡歸因危險因素的研究發現,吸煙、高鈉飲食、高血壓、高膽固醇、腎功能障礙、高血糖和高體重指數等 7 個危險因素與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數的增加趨勢有關現在和未來缺血性腦卒中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做好這些,遠離中風
長沙三真康復醫院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唐福明教授提醒腦中風高危人群,中風對于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是一種災難性急性疾病,但90%以上的中風可以預防。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我們俗稱的‘三高’人群,是中風高危人群中的重點人群。像長期喝酒吸煙、肥胖、血液粘稠的人群也要高度重視。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減少三高,預防中風。”
中風如何預防?唐福明教授給出了以下建議:
1、調整生活行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吸煙、過量飲酒、高脂飲食、久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等都是中風的誘因。適當增加體育鍛煉,控制體重。戒除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
2、均衡膳食,減鹽、減油、減糖
減少油炸油膩食品、動物內臟等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以及少吃高糖食物,增加全谷、豆類、薯類、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攝入。
3、控制高血壓,治療糖尿病,改善血脂異常
血壓、血糖、血脂較高的患者需要及時用藥治療,通過治療可以控制病情,預防三高后也可以防止中風。
4、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三高人群需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檢測。如果發現有異常,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如果不幸中風,不管癥狀大小,一定要第一時間送醫。”唐福明教授提醒患者家屬,中風的治療需要爭分奪秒,越早進行治療,患者的愈后越好。除了早期的藥物積極治療以外,中風患者若是臨床癥狀沒有完全恢復,病情稍微穩定一點,建議及早到正規醫療機構接受專業康復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幫助其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重回家庭和社會。
/唐福明/
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
1979年就讀于湘雅醫學院,1994年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畢業。先后在湖南、廣東大型公立醫院從事臨床工作40年,期間先后擔任科主任、醫務部長、期間擔任糖尿病醫院院長七年,兼任南方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醫師協會理事等學術職務。
具有扎實的西醫內科功底,在中醫中藥方面亦有較深的造詣,獲得西醫內科、中西醫結合、執業中藥師三重執業資格。經常用簡單的方法治療疑難雜癥,且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其精湛的醫術與醫德獲得同行的認可和社會的高度評價。
擅長于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疑難雜癥,如心腦血管、呼吸、消化、老年病的治療。尤其在糖尿病及疲勞綜合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腎炎、蕁麻疹、眩暈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