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建筑工人譚衛(化名)一年多前在一次高空施工作業時意外墜落,腦部重傷昏迷,送醫搶救時,醫生告知家屬:“不要抱太大希望。”7個多月后,譚衛奇跡般醒來。
今年年初,譚衛轉入長沙三真康復醫院梅溪湖院區,開啟長期康復之路。在康復期間,患者的康復進度一度出現停滯現象,經多學科團隊合作會診,查出其出現功能障礙的根源——腦外傷并發癥低顱壓性腦積水,并成功為其實施了腦積水分流手術。現在譚衛的康復之路重新步入了正軌——“他比以前話多了,意識也改善了很多,我希望他在三真康復變得越來越好。”他的妻子胡女士說。
01
重癥顱腦損傷的丈夫
能坐、能吃、能說了
最近,長沙持續晴熱高溫,梅溪湖院區病房里卻涼爽舒適。胡女士推著剛做完康復手法治療的丈夫回到病房,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喂水。她用一次性杯子倒了半杯水送到丈夫的嘴邊,沒多久他就喝完了,沒有嗆咳。她又把丈夫抱到床上坐下,要求丈夫把右手從她的肩上滑下來。譚衛躺到床上后,用右手扯被子給自己蓋上。
“以前他喝水我都要擔心,只敢一小口一小口地喂他喝,怕他嗆到。現在,他喝水、吃飯都跟正常人一樣了,我輕松了很多。他現在胃口可好了,早上能吃兩個水煮蛋,中午能吃兩大碗飯菜,比我還能吃!”說起丈夫現在的狀態,胡女士很是欣慰,“當時他已經是腦疝了,醫生都說不要抱希望。現在他能康復到這個樣子讓我們很高興,我希望他在三真康復得越來越好。”
從前的譚衛身強體壯,用胡女士的話說“身體就像鋼板一樣”,但遭遇意外后,一切都徹底改變了。意外發生時,譚衛面臨的是生和死的問題;活下來后,他面臨著新的問題:怎么樣才能活得好?
康復介入越早,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越好。入住三真后,三真的醫護康團隊在精準評估的基礎上為其制定了康復治療方案。經過半年的康復訓練,譚衛的各項功能都得到了明顯改善。
胡女士陪著丈夫做康復治療
“到這里康復后,他的肌張力稍好一些了,右邊手腳能自己稍微動一下。他基本能坐了,我扶著他站時,他的雙腳能踩到地上了。他意識有提高,話也比以前多了,做針灸和手法治療時會和醫生說幾句,和兒子視頻時也會說兩句。”胡女士說著,欣慰地笑了起來。“這里的醫生專業、責任心強,護士也細心、有愛心,讓我對未來也越來越有信心。”
02
及時查出腦外傷后遺癥
術后回歸康復正軌
發生意外后,譚衛經歷了三次腦部手術。前兩次是意外后的開顱手術和補顱手術,第三次是在三真,做了腦積水分流手術。
梅溪湖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唐元輝介紹,譚衛轉到三真醫院后,第一周期主要進行改善肌張力、昏迷促醒等康復,當時的效果挺好的,意識、言語功能恢復進展都不錯;但病人在進入康復的第3—4個月時,康復進度出現停滯甚至有倒退跡象。“他變得沉默寡言、不運動、表情呆滯。我們立刻警覺,病人大概率身體出了問題,高度懷疑出現了腦外傷并發癥。”
果不其然,在醫院組織多學科團隊會診及一系列檢查后,發現其腦室系統明顯擴大,考慮外傷后腦積水形成。“大多數腦外傷病人會形成正常顱壓的腦積水,但是我們給這個病人做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后發現他腰穿的壓力并不高,但顱壓只有40—60,健康人的顱壓是70—200,他屬于典型的低顱壓性腦積水,這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得出結論后,醫生與家屬進行了積極溝通,告知了其病因和解決方案。“低顱壓性腦積水會導致患者康復停止,出現了更多的功能障礙,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方法是做分流手術。”
在思慮了一段時間后,家屬最后選擇了信任三真,讓譚衛接受了手術治療。“我們專門給他選用了一種壓力可以調成0的特殊分流管。幸運的是,他的手術很成功。手術四五天后,家屬就明顯感覺到他的言語、反應較前好轉。”唐醫師說,手術后的譚衛再次進入了康復正軌,與術前的狀態相比,改善很明顯。“現在手術有一個月了,他的興奮度、智力水平都比來三真前更好一些了。最近我們打算再給他調一下壓力,看看他能不能變得更好一些。我們對他的康復目標是實現生活自理,讓他的生活質量好起來,也讓他的家人能減輕負擔。”
03
保障神經康復患者安全
多學科合作很重要
腦外傷病人的并發癥一般會在外傷后3—6個月出現,雖然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并不高,但一旦發生,就會使病人的康復進入死循環。像譚衛這樣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如果出現并發癥沒有及時發現并及時處理,很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智力障礙,甚至再次陷入昏迷。
所以,神經康復一定要重視神經損傷后的并發癥處理,多學科團隊的配合就非常重要。除了專業的康復治療團隊,三真神經外科的醫師團隊也在患者功能康復過程中發揮著保駕護航的作用,做到對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早發現、早處理,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