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兒童在進行康復評估時,
經常會聽到一個詞:觸覺障礙
但很多家長不理解
到底什么是觸覺障礙呢?
首先,腦癱兒童感覺統合障礙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感覺統合障礙與運動障礙同時發生,導致運動障礙損害同時也引起感覺統合障礙;繼發感覺統合障礙則由運動障礙引起。
腦癱兒童的感覺統合障礙表現分為三種類型:感覺調節障礙、感覺辨別障礙及感覺性基礎動作障礙。
感覺調節障礙影響警覺水平和注意力,因而阻礙學習以及目的性任務的完成,其中偏癱型兒童觸覺障礙最為常見,且影響雙側統合。
觸覺障礙可分為觸覺過防御、觸覺遲鈍和觸覺辨別障礙三種類型。
01
觸覺過防御
觸覺過防御(tactile defensiveness)指對觸覺刺激反應過度或反應低下之間變化,常常出現情緒不穩、易激惹,甚至哭鬧。持續哭鬧也提示其他問題的存在,如前庭覺調節障礙、本體覺感輸入障礙等。可影響覺醒水平、注意力集中、社交以及運動發育。
02
觸覺遲鈍
觸覺遲鈍(hyporesponsivity to tactile input)對觸覺刺激的反應低下,渴望得到大量、各種各樣的觸覺刺激,喜歡質地堅硬的物體;對神經發育治療的反應慢或無反應。肌張力低下的患兒常見。
觸覺遲鈍及觸覺刺激接受能力降低會影響覺醒水平、注意力、學習能力、動作計劃能力及身體構象能力的發育。
03
觸覺辨別障礙
觸覺辨別障礙(tactile discrimination deficits)不對觸覺信息進行定位,實體覺不佳,兩點辨別能力下降,圖形覺下降,不能分辨尖或鈍的刺激。腦癱兒童觸覺辨別障礙與動作計劃障礙密切相關,常加重運動障礙。
41%~73%的腦癱兒童具有觸覺辨別障礙。與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兒童相比,痙攣型或混合型腦癱兒童更易受累,表明伴有觸覺辨別障礙的偏癱兒童會出現忽視或不用患側肢體的現象。偏癱兒童常出現全身的觸覺辨別障礙,而不僅僅出現在受累側肢體。
利用觸覺辨識環境的能力差,無法在大腦中呈現環境中物體的正確信息,因而無法完成堆積木等精細動作,學新動作遲緩,笨手笨腳,也出現學習困難、表情冷漠等問題。
01
觸覺調節障礙治療性活動
(1)允許兒童穿衣治療,必要時可穿緊身衣。
(2)使用器械代替對兒童的直接接觸,促進預期的姿勢反應出現。
(3)讓兒童自已控制觸覺刺激輸人量。
(4)治療時避免輕微接觸兒童,應加大力度,用力拍有助于對兒童的控制。
(5)使兒童進行有助于組織感覺刺激的活動,如同時應用本體覺和觸覺刺激輸人可使觸覺經歷更易耐受。
(1)熊寶寶畫圖:讓兒童光著手腳,沾上面粉、剃須膏或漿糊后,印在不同質地的表面(如彩色紙、塑料膠等)。提供觸覺刺激,減低觸覺防御;位置移動能刺激本體覺,動作計劃及手眼協調或手足協調。
▼
(2)突出重圍:在兒童身上均勻纏繞橡筋帶彈性編帶、彈性塑膠帶等,鼓勵兒童行走、滾動數分鐘,然后引導兒童松綁。提供觸覺及感覺調節機會,并提供本體覺刺激以強化兒童身體位置及控制。
▼
▼
(3)洗澡游戲:觸覺敏感過強的兒童一般有怕水傾向,但水溫、強弱力量變化最大,如運用恰當,最容易突破兒童的心理障礙;可用蓮蓬頭噴射兒童身體各部位,也可讓兒童浸泡在浴池中;可用冷、溫、熱三種水溫,一般稱桑拿游戲。
02
觸覺遲鈍治療性活動
(1)提供具有喚醒和組織功能的觸覺與本體覺刺激,如輕輕觸摸和負重。
(2)通過改善固定模式或能夠提供大量本體覺輸人的彈跳動作降低活動時的肌張力。
(1)用軟毛刷或治療用的觸覺刷刷兒童手心、手臂及腿部,以喚醒其觸覺。
(2)毛巾或軟墊將兒童卷起來,讓兒童在毛巾中滾動或扭動,協助擠壓全身(除頭頸部以外),有助于增加身體各部位觸覺刺激強度。
(3)球池。
▼
03
觸覺辨別障礙治療性活動
(1)讓兒童對放在接觸點上的手進行定位。
(2)對物體質地進行辨別。
(3)讓兒童有足夠的時間注意并對輸入的刺激進行反應非常重要。
(1)將兒童喜歡的小玩具藏在裝有豆子、米、砂子或水等的塑料桶中,鼓勵兒童伸手進去找出玩具。提供觸覺刺激及鍛煉動作計劃能力等。
(2)物體匹配:找出與藏在布袋中物體質地、形狀等相同的物體。
(3)尋找藏貼在身體各個部位的標簽,如尋找貼在大魚際上的標簽以提高觸覺辨別能力,促進前臂旋轉動作分離。
▼
▼
(4)尋找藏在衣服下面不同質地的球。
(5)讓兒童用畫筆、外科硬毛刷或手將剃須膏涂抹在身體不同部位,以促進上肢運動分離,如前臂旋后。
(6)按照設計動作,在各種體位,用涂有顏料、木屑或砂子與顏料的混合物、剃須膏、布丁、泡沫或攪打奶油的手指涂抹。
(7)爬進裝有球的大箱子玩耍。
▼
本文轉載自《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
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觸覺障礙不僅影響腦癱患兒的運動的正常發育,還會加重患兒的運動障礙,阻礙了患兒與他們的社交活動,從而給患兒的身心健康帶來了無法預測的負擔。
康復熱線:0731-88887025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