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11月19日訊 每年都有大量的病患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顱骨缺損,顱骨修補術能夠幫助患者恢復顱腔的完整性,但關于進行顱骨修補的最佳時間并沒有統一的定論。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顱骨修補應當盡可能早期進行,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及預后。
家住湖南湘江新區的鄭自華老人(化名)就是接受早期顱骨修補術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之一。在骨瓣減壓術后1月余,鄭叔叔在長沙三真康復醫院梅溪湖院區接受了顱骨修補術治療,術后僅通過一個半月的綜合康復治療即實現日常生活自理,達到本人及家屬滿意的康復效果,于近日順利回歸家庭。
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監護下進行步行訓練。
01
今年7月底,67歲的鄭自華騎車外出時不慎摔倒,頭部受到重創昏迷,好在路人撥打120將其送醫。經醫院檢查,提示鄭先生出現基底節區出血、硬腦膜下出血,且入院后神志改變加重,出血改變也較前較重,醫院緊急采取了“顱內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成功挽救了鄭先生的生命。
為了盡量減少顱腦手術并發癥,得到更好的預后,待鄭叔叔生命體征平穩后,家人即將他轉入長沙三真康復醫院梅溪湖院區重癥康復科繼續接受治療。經過1個多月的治療和早期康復干預,鄭先生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尤其是顱內壓已得到有效控制并趨于穩定,經請神經康復科專家會診,認為其具備進行顱骨修補術的條件。
“長期顱骨缺損會影響神經功能,導致局部腦萎縮、腦積水等并發癥。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會建議患者盡早進行顱骨修補把缺口‘補’起來,以重建封閉完整的顱腔環境,為大腦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對于其肢體和語言功能的恢復都有一定的幫助。”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唐元輝表示,“為了幫助患者更好地康復,醫院采用臨床康復一體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臨床治療與康復治療同步進行,可以減少手術并發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有助于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提高康復效果。”
顱骨修補手術。(圖片經過處理)
經與患者及家屬深入溝通,詳細說明早期顱骨修補的利弊,取得其同意后,由唐元輝醫生主刀,并邀請了原手術醫院醫生參與,共同為鄭叔叔開展了自體顱骨修補術。手術非常順利,鄭叔叔的頭部恢復原本面貌,本人及家屬對手術效果十分滿意。
經持續康復治療,患者恢復經口進食,并拔除氣管插管。
當然,顱骨修補手術只是其康復治療中的一環。入院時,鄭叔叔還處于氣管切開狀態,只能鼻飼進食,功能上存在言語吞咽功能障礙、氣道廓清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平衡功能障礙。手術后,又經過一個半月的綜合康復治療,鄭叔叔順利拔除了氣管導管,恢復了自由呼吸和經口進食,之后又恢復獨立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于近日康復出院。
康復訓練中。
02
顱骨缺損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病癥。顱骨缺損患者常見于重型顱腦損傷、粉碎性顱骨骨折等嚴重顱腦創傷、大量高血壓腦出血腦疝等其他嚴重顱腦疾病術后。術前,患者大多病情較危重,術中為了盡可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不得不選擇去除骨瓣以降低顱內壓力,為患者爭取更多的生存機會,從而造成顱骨缺損。
但隨著顱內高壓的恢復,顱骨缺損已沒有治療作用,相反還會影響顱腦損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甚至造成新的功能缺損,引發局部腦萎縮、腦積水、腦膨出等并發癥。長期顱骨缺損還可導致患者擔心、怯懦,誘發患者自卑情結、恐懼心理,出現抑郁傾向。
顱骨修補術后。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及時進行顱骨修補術非常有必要,但關于何時進行顱骨修補才是最佳時間,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傳統認為,顱骨修補術應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6個月進行。近年來一些臨床研究則認為,3個月內對顱骨缺損進行修補可大大降低顱腦創傷患者的遠期并發癥發生率,如無手術禁忌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提倡及早行顱骨修補術。
“早期顱骨修補有利于患者加速康復,可以避免骨窗過度凹陷膨出、腦皮層功能倒退,以及顳肌萎縮等情況,還有利于減少硬膜下積液、促進腦積水的治療、改善腦脊液循環、美容等諸多好處,所以臨床上針對已經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我們通常都會建議其盡早對缺損顱骨進行修補,病情穩定后2~3周就可以考慮顱骨修補。”唐元輝表示,部分患者和家屬對于顱骨修補后的康復有所擔心,其實大可不必,顱骨修補手術是神經外科中的一項較為常規的手術,技術相對成熟,術后恢復也比較快。
但是他也提醒,顱骨修補并非越早越好,如果存在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顱內感染,合并心肺并發癥、營養不良等情況下,還是建議延遲修補,什么時候進行顱骨修補,最終還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